(一)基本特征與歷史沿革
1、地理位置、區域范圍和功能分區
內蒙古阿爾山哈拉哈河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濕地公園”)位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南部阿爾山森工公司,即內蒙古東北部興安盟的西北部阿爾山市,地理坐標:東經 120°33′16″-120°41′48″,北緯47°10′44″-47°14′40″,規劃總面積 4138.91hm2,濕地率 36.37%。四至范圍:東至五支溝、六支溝源頭與柴河、五岔溝林業局山脊線交界處,南至36林班北界線,西至雙橋林場公路,北至9林班與柴河林業局山脊線交界處。
2、歷史沿革
2017年12月27日國家林業局通知開展阿爾山哈拉哈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2017、2019、2020、2021、2022年度國家濕地公園共收到保護與恢復項目資金1050萬元。
(二)自然條件
1、地質地貌
阿爾山林業局境內地層自古生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發育程度不一。大地構造屬大興安嶺隆起中段,東南與柴河林業局、五岔溝林業局低山區毗鄰。林業局境內地形總體特征是北高南低,地勢逐步由東北向西南傾斜。
阿爾山林業局境內地質上處于大興安嶺山脈中段,屬中低山地貌,以中山地貌為主。平均海拔1100m。從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強烈的火山活動,形成典型的火山熔巖地貌。從地貌形態看,境內屬大興安嶺西側火山、熔巖地貌。由于火山噴發、熔巖壅塞及流水的切割,造成一系列帶有鑲嵌性質的截頭圓錐狀火山(天池)、馬蹄形熔渣火山錐(摩天嶺南)、熔巖湖和熔巖盆地(興安石塘),形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觀。山脊緩和、脊線屈曲,山頂多石質裸露,坡面較短也較為平緩,溝谷大多平坦而寬闊,屬典型中山山地地貌。
濕地公園地勢總東南北面高、西部低,主要地貌為中低山與溝谷平原,中低山海拔多在100m-400m之間。濕地公園內亦有地池與熔巖流沉積形成的熔巖臺地分布,濕地公園三支溝、四支溝、五支溝、六支溝河道沿岸分布有大量天然沼澤濕地。
2、氣候
濕地公園位于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區,屬于寒溫帶溫潤區。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濕熱而短暫,春秋相連,四季晝夜溫差大,植物生長期短,一般為100-120天。年平均溫度-3.3℃,其中最高溫度34℃;最低溫度-45℃。年平均降水量452.1mm,主要集中于每年六、七、八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蒸發量1096.3mm。無霜期年均77天,最長103天,最短55天。年日照時數2544.2小時,≥10℃年積溫1531.5℃,光能資源充足。年平均風速2.7m/s,年平均大風日數25.7天。
3、水文
哈拉哈河系烏爾遜河的上游,部分河段為中國與蒙古國的界河,屬額爾古納水系,它發源于大興安嶺西側摩天嶺。上游源頭由興安林場、天池林場、南溝林場3個水系匯集,從松葉湖(達爾濱湖)流出后由東向西,分別有支流蘇呼河和爾班河匯入。至伊爾施西南,又有阿爾善河匯入,形成水深1m-1.5m、寬150m的河流。向西北流至署秋西14km處,在中蒙邊境與努木爾根河匯合,然后流出國內,經蒙古國內匯入貝爾湖,后折返入中國國境流入呼倫湖,因此人稱這條河為“愛國河”。哈拉哈河全長399km,市境內流程長135km,流域面積4118km2,年平均徑流量4.3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速13.7m3/s。
濕地公園內涵蓋了哈拉哈河的三支溝、四支溝、五支溝、六支溝共計四條支流。濕地公園包含了三支溝、四支溝的下游部分,三支溝、四支溝水流均為由南向北,匯入五支溝;濕地公園包括了完整的五支溝與六支溝,此兩支溝均由東向西流淌,在濕地公園西北端匯流為一股,后出濕地公園境與西南向流經而來二支溝一起匯入哈拉哈河干流。
4、土壤
阿爾山林業局以暗棕色森林土為主,其次為灰色森林土、黑鈣土、草甸土,其土壤性質皆深厚且肥沃。林業局內谷地或洼地多為沼澤土,土壤含水量大,土溫低,熱量不足。
濕地公園內土壤成土母質為古生代結晶巖中的花崗巖、玄武巖及酸性噴出巖風化后形成的殘積、坡積、沖積和塌積物構成,地帶性土壤為棕色針葉林土、灰色森林土和暗棕壤,非地帶性土壤以草甸土、沼澤土、黑鈣土等為主。
5、野生動物資源
濕地公園所處地區動物區系復雜,古北型比例最大。動物種類多樣,根據調查研究,濕地公園內共有脊椎動物75科171屬277種,其中,哺乳類共有15科36屬54種;鳥類共有39科93屬170種;魚類共有9科24屬30種;兩棲類共有4科5屬7種;爬行類共有3科5屬7種;其它類有5科8屬9種。
濕地公園珍稀動物較多,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動物達31種。濕地公園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9種,其中哺乳動物5種,分別為紫貂(Martes zibellina)、貂熊(Gulo gulo)、駝鹿(Alces alces)、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鳥類4種,分別為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金雕(Aquila chrysaetos)、黑嘴松雞(Tetrao parvirostris)。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22種,其中哺乳動物9種、鳥類13種。
6、 野生植物資源
阿爾山哈拉哈河濕地公園位于大興安嶺北段南緣,地處東西伯利亞泰加林南延最南端。項目區在內蒙古植物區劃中屬于歐亞針葉林植物區,同時受到歐亞草原植物區和東亞闊葉林植物區的影響和滲透;植物區系主要以泛北區系成分、古北極成分、東亞成分為主。濕地公園內主要植被類型是以興安落葉松為建群種的寒溫帶針葉林。
濕地公園內主要森林植物群系有興安落葉松林群系、興安落葉松和白樺混交林群系、白樺林群系、山楊林群系,主要灌叢群系有柳葉繡線菊群系、金露梅群系、沼柳群系、柴樺群系等,主要草甸沼澤群系有修氏苔草和灰脈苔草等苔草群系、地榆群系、小葉章群系,主要水生植被分布有線葉眼子菜、慈姑、黑三棱等。
濕地公園植物的種類有 1153 種,隸屬 181 科(目)560 屬。其中 低等植物 152 種,隸屬 106 屬 35 科, 高等植 物 1001 種,隸屬 145 科 454 屬,其中有國家 II 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4種興安杜鵑(Rhododendron dauricum L)、浮葉慈姑(Sagittaria natans )手參(gymnadenia conopsea(L.)R.Br.)、粗葉泥炭蘚(Sphagnum squarrosum) 。
(三)社會經濟條件
1、行政區域
內蒙古阿爾山哈拉哈河國家濕地公園行政區域隸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
2、人口數量與民族組成
全局現有全民職工 1421 人,離退休職工 4066 人。目前居民主要由漢族、蒙古族、達斡爾、回族等 13 個民族組成。
3、土地權屬
保護區總面積4138.91公頃,全部為國有。
4、交通、通信、供電等公共基礎設施
阿爾山森工公司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與蒙古國交界的邊陲之地,地跨興安盟的阿爾山市,呼倫貝爾盟的扎蘭屯市和鄂溫克族自治旗,交通區位非常重要,交通條件非常便捷。
公司施業區內設有阿爾山、伊爾施兩個火車站,伊爾施是白——阿線(白城至阿爾山市)終點站。公路交通便利,現有公路538.2km,道路網密度1.1m/hm2。有烏蘭浩特——海拉爾、阿爾山——扎蘭屯兩條主要干道均經過林業局施業區,且與周圍綽爾林業局、白狼林業局和柴河林業局相通。
航空方面,現阿爾山機場已經啟用,可通航的城市有烏蘭浩特、呼和浩特、北京、哈爾濱、杭州、重慶。
濕地公園內現有道路主要為四條一般林場公路:第一條大體沿六支溝河道東西向展開后由公園西北端出境;第二條沿公園最西側邊境南北向延伸,公路境內段最南端為公園最西側,公路境內段最北端為公園西北端點;第三條由公園最南端南北向沿公園邊界延伸至公園最西側;第四條大體沿公園南側邊境東西向展開。
5、 地方經濟及社會發展
2020 年以來,阿爾山森工公司以森林經營和森林管護為主,不 斷帶動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三年來累計創造總產值 8.25 億元。僅 2022 年,全年總產值完成 3.65 億元,比 2021 年的 2.2 億元增加了 1.53 億元,同比增加 72%。主要增加項目為:第一產業(森林經 營與管護)產值增加 2,212 萬元、林下經濟產值增加 8,110 萬元,第 二產業(建筑業)產值增加 1,113 萬元、第三產業(停伐補助、社會 職能人員經費)產值增加 3,839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