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保護區基本情況
(一)基本特征與歷史沿革
1、地理位置、區域范圍和功能分區
內蒙古阿爾山省(部)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的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20°14~120°15,北緯47°05~47°11。
阿爾山省(部)級自然保護區批復總面積6862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25579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7.3%;緩沖區面積11270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16.4%;實驗區面積31774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46.3%。
經勘界,阿爾山自然保護區實際面積67474公頃。
調整后阿爾山自然保護區全部歸并到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
2、歷史沿革
該區域早年屬東蒙林務局管轄,阿爾山森工局始建于1946年,1960年劃定阿爾山林業局的經營范圍,全局共區劃為14個林場。1987年由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批準建立天池自然保護區,屬旗縣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9月10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省(部)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成立后,阿爾山林業局發布了“阿爾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并成立了內蒙古阿爾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在此基礎上,阿爾山林業局邀請有關生態學、地質學等專家對自然保護區內的動植物資源、火山熔巖地貌遺跡進行了考察,采集了各類生物標本,2005年編寫了《內蒙古阿爾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內蒙古阿爾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
(二)自然條件
1、地質地貌
自然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北段南緣西龍,屬中低山區,以中山地貌為主,地形特征是東北高,西南低,地勢逐步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其特點是山高谷深,山峰的絕對高度多在海拔 1500 米以上,最高峰為特爾美峰,海拔高度為 1711.7米,其溝谷底部標高一般在海拔1000米左右,相對高度為 600~700米,平均坡度為12°左右。
(一)地層:地層自古生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發育程度不一。大地構造屬大興安嶺隆起中段,東南與科爾沁右翼前旗低山區毗鄰。
(二)地貌:從地貌形態看,屬大興安嶺西側火山熔巖地貌。由于火山噴發、熔巖壅塞及流水的切割,造成一系列帶有鑲嵌性質的截頭圓錐狀火山(天池)、馬蹄形熔渣火山錐(特爾美峰南)、熔巖湖和熔巖盆地(石塘林)等奇特的地貌景觀。山脊緩和、脊線屈曲,山頂多石質裸露,坡面較為平緩,坡面較短,溝谷大多平坦而寬闊。
(三)成因:從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強烈的活火山活動,進而形成典型的火山熔巖地貌。由于火山運動的結果,基巖有超基性巖、花崗巖和中酸性巖石分布,以花崗巖為主。
2、氣候
阿爾山自然保護區屬于大興安嶺山地寒溫帶濕潤森林氣候區的南緣,并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的一些特征。總的特點是寒冷濕潤,冬季漫長。
1 春季:每年4至5月,隨太陽高度的變化,日照時數和太陽輻射熱量逐漸增多,地面增溫快,冷暖空氣活躍,空氣干燥多風,降水少且變率大,降水量30~50毫米,約占年降水量的 10%:蒸發大,蒸發量250~300 毫米,約占年蒸發量的 40~50%。南部和西部地區常出現春旱現象。
2. 夏季:每年6至8月,暖濕空氣加強,大氣降水的水汽來源,主要是由于太平洋季風的直接作用,使自然保護區降水量大而集中,多雷雨天氣,雨熱同季,降水量 250~300 毫米,占年降水量的 60~70%,易造成山洪暴發,形成洪澇災害。氣溫高,晝夜溫差大,陰雨天秋涼感覺十分明顯。
3.秋季:每年9至10月,受西北冷空氣侵入,太陽輻射減弱,氣溫迅速下降,出現霜凍,樹葉調零,植被枯黃。降水量滅少,但多于春季。9 月中下旬,時有雨夾雪出現,并有大風天氣,森林火險逐漸增高。
4. 冬季:每年11 月至翌年3 月,受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寒流控制,寒冷漫長,冰凍和積雪期長達200 天左右,林地最大積雪深達 50厘米。極端最低氣溫達到-45.7C,早晨多有冰霧(骨白煙)天氣出現,能見度低,到中午10時方逐漸散去。晝短夜長,12 月為全年日照最短的月份。
3、水文
阿爾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北段南緣西龍,屬北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大興安嶺的阻擋,受東南海洋性暖濕氣流的影響較小,但來自鄂霍次克海的暖濕氣流可到達本區域,故濕潤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 480mm 左右,由于受大興安嶺地形和茂密森林的影響,區域內匯流條件較好,水蝕作用強,河網發達。是額爾古納河流域哈拉哈河、伊敏河的源頭,也是嫩江流域柴河的源頭;區域內湖泊眾多是本區的一大特點,火山口湖的有天池、地池、駝峰嶺天池等;堰塞湖有杜鵑湖、松葉湖、鹿鳴湖、烏蘇浪子湖、仙鶴湖等。
自然保護區內的林草茂密,植被良好,水士流失輕微,河流含沙量甚小,地表水水質優良。除此之外,本區地下水資源也較豐富,其特點埋藏淺,易成井,水量大,水質好。
4、土壤
阿爾山自然保護區受氣候、地形、水文、母質特點的影響,土壤的地帶性結構簡單,多數地域的土層淺薄,粗骨性強,本區面積最大的土壤為大興安嶺林區典型的地帶性土壤一棕色針葉林土,其次為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澤土、石質土等。
成土母質多為母巖風化后的殘積物和坡積物。由于母巖抗風能力較強,且以物理風化為主,所以土層淺薄。處花崗巖風化后多砂礫外,其余多含角礫和石塊。局部地區母質有冰積物,在高階地上,母質為砂研或粘土沉積物。
5、野生動物資源
阿爾山自然保護區占有優勢的興安落葉松林帶為獸類提供了良好的隱蔽條件、食物資源和棲息環境,而且人為干擾較少,因此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經調查確定,阿爾山,自然保護區有脊椎動物274種,分屬于34目,70科。其中哺乳動物43種,鳥類193種,兩棲動物7種,爬行動物5種、魚類26種。
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0種。
以原麝、駝鹿(Alces cameloides)、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 Gould)、金雕(Aquila chrysaetos L.)、黑嘴松雞等為代表的9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以水獺、棕熊、猞猁、兔猻、鴛鴦、蒼鷹等為代表的3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6、 野生植物資源
根據實地調查及分析統計自然保護區共有植物 977 種,隸屬于 178 科 452 屬。其中:高等植物有 127科(占總科數的71.3%)365屬(占總科數的 80.8%) 780 種(占總科數的 79.8%);低等植物 51 科(占總科數的 28.7%)87屬(占總科數的 19.2%) 197種(占總科數的 20.2%)。
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方面,保護區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種,(Sphagnum squarrosum) 、興安杜鵑(Rhododendron dauricum L)、浮葉慈姑(Sagittaria natans ) 。
(三)社會經濟條件
1、行政區域
自然保護區位于中國內蒙古森工集團阿爾山森林工業有限公司施業區內,行政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和呼倫貝爾市鄂溫克自治旗、扎蘭屯市,大部分區域和主要社區位于阿爾山市境內。
2、人口數量與民族組成
保護區內無居民居住,保護區所在行政區域根河市總人口32301人,由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朝鮮族、達翰爾族、苗族、壯族、錫伯族等13個民族組成,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地區。
3、土地權屬
保護區總面積67474公頃,全部為國有。
4、交通、通信、供電等公共基礎設施
航空交通:阿爾山機場是內蒙古自治區第12個支線機場,也是首個縣級市機場,在阿爾山周邊250公里范圍內,由齊齊哈爾、烏蘭浩特、滿洲里、海拉爾四個機場,構成了阿爾山地區便捷的空中交通網絡。阿爾山機場現日常運營北京、呼和浩特兩條航線。旅游旺季,還會開通至海拉爾、滿洲里、沈陽、杭州等地的航班。
鐵路交通:白阿鐵路(白城-阿爾山)于1941年11月1日正式運行,鐵路全長356公里。列車由吉林白城始發,經停烏蘭浩特,直達阿爾山。兩伊鐵路(伊爾施-伊敏)是內蒙古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項目。
公路交通:阿爾山公路網絡以省道203(舊)線為主干線,統領4條邊防公路,構成對外交通系統。S203(舊)省道貫穿全境,境內長187公里(索倫-杜拉爾),北接海拉爾,南連烏蘭浩特,進而與111國道(北京-加格達奇)相連。四條邊境公路分別是五寶線(五岔溝-寶格達山)44.5公里,零阿線(零點-阿爾山)67公里,伊三線(阿爾山-三角山)27公里,阿滿線(阿爾山-滿特烏拉)1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