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奎勒河省(部)級自然保護區建于2004年7月21日,重點保護對象為多種濕地類型組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性、完整性、自然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保護珍稀、瀕危、有經濟價值和特殊意義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基因及其自然生境。2021年6月7日,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重要濕地名錄。
一、地理位置與范圍
奎勒河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森工集團阿里河森工公司的小奎勒河林場和奎源林場施業區內,保護區地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南與內蒙古大楊樹林業局接壤;西部同內蒙古森工集團吉文林業局有限公司、甘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毗鄰;奎勒河濕地北部的伊勒呼里山脊為阿里河林業局與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的呼中林業局的天然分界線。地理坐標為E 123°27′0″~123°52′0″;N 50°08′0″~50°25′0″,東西寬31km,南北長33km。內蒙古奎勒河自治區重要濕地總面積69634.00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為10781.35公頃。
二 、自然概況
(一)氣候
奎勒河濕地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大興安嶺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夏季使來自南方海洋的東南季風向北深入受到阻擋,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多。冬季雖然受南下冷空氣影響,寒冷干燥,降水少,但是由于地處大興安嶺東麓之東南坡,北部有伊勒呼里山脈為屏障,因此對蒙古高氣壓和西伯利亞寒流南侵起到一定的阻滯作用。
內蒙古奎勒河濕地因受內陸及海上高低氣壓和季風交替的影響,一年四季氣溫差異較大,變化顯著。春季干旱多風,日照充足;夏季短暫,溫涼多雨;秋季氣溫驟變,霜凍早;冬季漫長、嚴寒。氣候特點是熱量資源較少,水分資源較多,無霜期一般只有110天左右,年降雨量440~510mm,年平均溫度在-2℃左右,年日照時數在2500~2800h左右。
(二)水文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河流均發源于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麓,自西北向南匯入嫩江干流,屬嫩江水系。
流域內為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地,同時,受到東南海洋性濕潤暖氣流影響,降水量大,水蝕作用強,河網最為發達。河川徑流量豐沛。流域內樹木繁茂,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輕微,河流含沙量甚小,水質優良。但所有河流均不通航。
主要河流有大奎勒河、小奎勒河,由北向南注入甘河。河流的水量來源主要是流域內的積雪融化和夏季降雨。積雪融化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1/3左右。夏季降雨一般在7、8月份,其次是山泉和地下水補給,夏季降雨及山泉和地下水補給水量占全年的2/3。12月至次年3月為穩定封凍期,因地表徑流補給河流的水量基本停止,河流會出現斷流或連底凍現象,土壤凍結深度都在2.5~3m左右,而且有呈島狀的永凍層。
地下水資源也很豐富,埋藏淺,易成井,水質好。
1.地表水
河流的水量來源主要是流域內的積雪融化和夏季降雨。積雪融化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1/3左右。夏季降雨一般在7、8月份,其次是山泉和地下水補給,夏季降雨山泉和地下水補給水量占全年的2/3。12月至次年3月為穩定封凍期,因地表徑流補給河流的水量基本停止,河流會出現斷流或連底凍現象,土壤凍結深度都在2.5~3m左右,而且有呈島狀的永凍層。
保護區的河川在11月上旬開始封凍,在發源地還要早些。4月下旬開始開化,背陰坡的雪和林內小溪中的冰在5月中旬才能全部化完。
年際變差大連續枯水和豐水交替出現。豐水年,河流常出槽,泛濫成災,而枯水年時,有的河流經常斷流。多年來水量連續豐枯的現象十分明顯,水量的嚴重懸殊變化是年際間旱澇不均的重要原因。
年內水量分配不均一年之內,各月份降水量比例懸殊,降水量及徑流量的年內分配極不平衡,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6、7、8三個月內,而徑流量的差異則更大,地表徑流的補給來源一是融雪、二是雨水。由于受降水量和融雪的影響,所以年內分配具有明顯的雨雪型特征。
泥沙輸量小保護區地形丘陵起伏,坡度大,森林復蓋率在74%以上,植被良好,具有滯緩徑流和固結地壤的作用。水土流失現象輕微,各河道含沙量甚小。甘河河水多年來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0.2公斤,最大每立方米0.4公斤,最小每立方米0.1公斤,年平均輸沙量18.4萬噸。
各河天然水質優良,無污染。礦化度較低,一般都小于每升0.5g,大多數在0.1g~0.2g/L之間。水化學類型大多數為HCO3~Ca型水或HCO3~Na型水。
2.地下水
地質結構、地層巖性、地貌和氣候等條件是控制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本保護區處于新華夏系大興安嶺隆起帶,缺乏形成大型自流盆地的條件,境內地下水大部分為潛水,局部存在構成裂隙及破碎帶承壓水。
按含水層特點,可分為基巖裂隙潛水和第四系孔隙潛水兩大類型。前者多分布于保護區山地及丘陵地區,后者主要分布在保護區河谷地帶和波狀平原區。
地下水來源以大氣降水滲入補給為主。
(三)地質地貌
1.地質
內蒙古奎勒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處于伊勒呼里山緯向構造帶的次級托扎敏斷裂帶與加格達奇隆起帶的交匯部位,東接大楊樹拗陷帶與嫩江大斷裂帶的西側。地質構造屬大興安嶺古生代—中生代復式背斜構造。褶皺軸向多為北東向。
2.地貌
內蒙古奎勒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貌在中生末期以前為大興安嶺山地上升隆起的構造活動期。中生代末期,大興安嶺山地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第三紀晚期。第四紀,大興安嶺山地又傾斜式大面積隆起,地殼緩慢上升。由于氣候條件曾發生較復雜的變化,在地殼的內、外營力綜合作用下,低山和丘陵的頂部變得圓滑,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平原。地貌單元可分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三種類型。
(四)土壤
該保護區主要有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暗棕壤性棕色針葉林土)、沼澤土、暗色草甸土和泥炭土等土壤。
棕色針葉林土是該保護區的地帶性土壤,大部分分布在海拔600~900m之間。
暗棕壤是保護區的主要土類,大部分分布在山地的頂部和中上部,是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土壤,一般分布于不同坡向的山坡上或不同高度的河流階地上,排水一般都比較良好,海拔接近700米左右的地帶。
沼澤土分布于長期或短期積水和低洼地區,是內蒙古奎勒河濕地分布面積較大的土壤之一。
暗色草甸土是非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山麓地帶,沖擊平原、泛濫地、湖泊沿岸、山間低地及平地低洼處。直接受地下水、季節性浸潤影響,常于沼澤土復區存在。
泥炭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奎勒河低河漫灘及坡麓地勢低洼積水處,呈碟形或簸萁形低洼地。
(五)植物資源
本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930種,其中維管束植物798種,隸屬于95科332屬,被子植物755種,占維管束植物的81.3%。如與大興安嶺900種維管束植物(周以良,1991)相比較,本保護區798種維管束植物占大興安嶺900種維管束植物的88.66%,占內蒙古自治區2271種(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寧夏綜合考察隊,1985)的35.1%;屬數占46.9%,科數占75%,占大興安嶺科數的98.9%,屬數占78.8%,說明本保護區種數與內蒙自治區相比不算豐富,但科、屬數量卻相當多,而種數與大興安嶺其他地區相比還是豐富的。
有用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據初步統計在798種維管束植物中,有經濟價值的植物為615種。包括藥用植物423種,飼用植物142種,綠化觀賞植物285種,維管植物59種,油料植物40種,野菜植物61種,飲料植物25種,芳香植物36種,色素植物14種等16類植物資源。其中有許多植物資源種群密度大,分布集中,貯量高,有開發價值。如藥用植物金蓮花、龍膽、柴胡、黃芩等藥用植物;越桔、篤斯越桔、藍靛果忍冬、東方草莓、懸鉤子,茶藨子等飲料植物及杜香等油料植物等。
在眾多的植物中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興安杜鵑、浮葉慈姑、貉藻、烏蘇里狐尾藻4種,別外還有內蒙古自治區省級保護植物10種,如黃芪、鼻花、大花杓蘭、樟子松等。
(六)動物資源
通過調查和以往文獻記載,奎勒河濕地共分布脊椎動物303種,包括獸類6目15科45種,鳥類15目43科210種,爬行類2目3科6種,兩棲類2目4科6種,魚類7目11科35、種,圓口類1目1科1種。
依全國動物地理區劃,奎勒河濕地動物區系隸屬于古北界、東北區、大興安嶺亞區。
由于本區屬于東西伯利亞明亮針葉林南緣部分,水平地帶性景觀屬于混有闊葉樹的興安落葉松林。因此,動物區系明顯地表現出寒溫帶針葉林的特征:北方型獸類與東北型獸類相混雜。北方型獸類包括駝鹿(Alces alces )、貂熊(Gulo gulo)、普通田鼠(Microtus arvalis mongolicus)、雪兔(Lepus timidus)和普通蝙蝠(Vespertilio murinus murinus)等。它們都曾廣泛分布于針葉林帶以及森林苔原帶,是耐寒動物群的典型代表,該地區僅是其分布的南緣。貂熊作為環北極動物,國內也僅分布于新疆阿爾泰林區和該區。東北型獸類有食肉目的狼(Carnis lupus )、赤狐(Vulpes vulpes )等犬科動物,熊科的棕熊(Ursus arctos),鼬科的紫貂(Martes zibllina)、水獺(Lutra lutra)和香鼬(Mustela altaica)等。此外,普通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和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本區為其國內分布的南緣。本區獸類區系中東洋界的種類不多,與東洋界共有的有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水貂(Mustela vison)、黑線倉鼠(Cricetulus barabensi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與小家鼠(Mus musculus) 6種,占本區種數的13.33%;其余種類均屬古北種,占本區種數的86.67%。
由于奎勒河濕地的典型植被為寒溫帶針葉林,與西伯利亞明亮針葉林(泰加林)的區系相似,動物的分布型明顯具有北方型的特點。許多北方型鳥類的分布區(繁殖區)或作為冬候鳥的分布區,主要集中于大興安嶺。而奎勒河濕地正處于此區域內,雞形目松雞科的黑嘴松雞(Tetrao urogalloides)、花尾榛雞(Tetrastes bonasia);雁形目鴨科的秋沙鴨屬Mergus spp.鳥類;形目啄木鳥科的三趾啄木鳥(Picoide tridactylus);鸮形目鴟鸮科的雪鸮(Bubo scandiaca)、猛鸮(Surnis ulula)、烏林鸮(Strix nebulosa)、鬼鸮(Aegolius funereus);雀形目中的極北柳鶯(Phylloscopus borealis)、白翅交嘴雀(Loxia leucoptera)、葦鹀(Emberiza pallasi)、栗鹀(Emberiza rutila)、白頭鹀(Emberiza leucocephala)等均在此處有一定的分布,而它們均屬于古北區寒溫帶的典型鳥類。本區域內沒有東洋種鳥類。
由于該區是泰加林帶的南緣,某些典型的耐寒動物種群也僅在該區一線或其以北有分布或繁殖分布。由于本區濕地沼澤所占比例較大,因而水鳥的種類也十分豐富,每年春秋兩季本區成為很多候鳥尤其是水禽的重要遷徙通道。奎勒河濕地具有許多珍稀的野生動物,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種,即:紫貂(Martes zibellina)、貂熊(Gulo gulo)、丹頂鶴(Grus japonensis)、白枕鶴(Grus vipio)、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白鶴(Grus leucogeranus)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猞猁(Lynx lynx)、棕熊(Ursus arctos)、水獺(Lutra lutra)、白額雁(Anser albifrons)、大天鵝(Cygnus cygnus)、小天鵝(Cygnus columbianus)等47種。
本區屬于寒溫帶植物區系,從鳥類的組成上看具有典型的北方區系特征。由于夏日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降水量大,食物豐富,適宜于鳥類棲息繁殖,所以這里的繁殖鳥無論從種類還是數量上都比較多,同時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鳥類保護的重要基地,是開展鳥類保護、科研,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加強對本區鳥類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