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稱:內蒙古阿龍山敖魯古雅國家濕地公園
2.類型:濕地公園
3.級別:國家級
4.成立時間:2018年12月獲得內蒙古森工集團(原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關于同意建立內蒙古阿龍山敖魯古雅等3處濕地公園的批復》(內興林字〔2018〕403號),建立自治區級濕地公園;2022年12月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同意內蒙古阿龍山敖魯古雅國家濕地公園等6處國家級自然公園新建和范圍調整的通知》(林保發〔2022〕132號)批復,正式晉升為國家級濕地公園。
5.行政區域:內蒙古根河市
6.地理位置
內蒙古阿龍山敖魯古雅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濕地公園)位于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位處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根河市,隸屬內蒙古阿龍山森工公司。濕地公園東與黑龍江省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望,東南接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與金河森工公司為鄰,西與先鋒林場相接,北達滿歸森工公司,規劃總面積 24343.19 公頃。地理坐標為東經 122°06′21″?122°38′40″,北緯 51°36′57″?51°50′47″,東西長 40.5km,南北寬 27.5km。濕地公園規劃范圍在阿龍山森工公司阿中林場和阿北林場功能區內,主要由流經該區域的阿龍山河、烏魯吉氣河(激流河一級支流)和乃大烏魯河(激流河二級支流)等河流以及兩側發育的森林沼澤、灌叢沼澤和森林組成。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 24343.19hm2 ,其中濕地面積14836.53hm2,濕地率為60.95%。濕地公園劃分2個功能分區,分別為生態保育區和合理利用區。其中,生態保育區面積為16014.48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 65.79%;合理利用區面積8328.71hm2,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 34.21%。濕地公園擁有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兩類,包括河流水面、內陸灘涂、森林沼澤和灌叢沼澤四型;沼澤濕地主要為森林沼澤和灌叢沼澤,是公園的濕地主體,面積為 14609.21hm2,占公園濕地面積的 98.49%;河流濕地面積為 227.32hm2,其中河流水面 180.57hm2,內陸灘涂 44.99hm2,占公園濕地面積的 1.52%;坑塘水面面積 1.76hm2,進入濕地公園濕地統計面積,但未納入濕地類型,僅占濕地公園濕地面積的 0.01%。
7.地質地貌
濕地公園同大興安嶺的地質構造相同,在古生代為東北走向的地槽,為新華夏型構造單位,一般稱為古生代地槽區,其基礎是上古生代造山運動造成的華夏式構造基礎。到古生代晚期地槽回返,同時大規模巖漿侵入,形成海西期花崗巖,中生代初期地槽面轉化為陸臺,到侏羅紀時期,這個陸臺再度趨于活化,在發生斷裂及輕微褶皺的同時伴隨著巖漿活動,除燕山期花崗巖侵入體外,并有火山巖噴出。具體的說本區處于海拉爾復向斜之北二次河—根河中坳陷內。該坳陷屬中生代坳陷,沉積了古生代—中生代地層。其地層主要巖石為礫巖、凝灰礫巖、花崗質砂巖、灰黑色油頁巖、頁巖和燕山晚期花崗巖及玄武巖、石英粗頁巖等。成土母質主要為原積物、坡積物或沖積、淤積物。濕地公園海拔較高,最低海拔 730m(河谷),最高為1020m(高地),相對高度 290m,屬剝蝕臺原區,以塊狀中及低山、斷塊—褶皺中低山、沖擊平原和低河漫灘為主。濕地公園內山谷寬闊平坦,山脊多呈圓弧狀或長崗狀,山坡較緩(陰坡),個別山峰陡峻(陽坡),最大坡度近 40o,平均坡度 15o。
8.氣候
濕地公園地處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冷空氣影響,寒冷干燥,夏季受季風及暖濕氣流影響溫暖濕潤。濕地公園年平均氣溫在-3.7oC,一月份平均氣溫-30.8oC,七月份平均氣溫 17.4oC,極端最高溫度 35.70oC,極端最低溫度-47.6oC,0oC 以上積溫 1896.3oC,5oC 以上積溫 1808.3oC,年平均日照時數 2887.0 小時。年相對濕度 70.7%,年蒸發量 882.2mm,年降水量 443.9mm,年降水主要集中在 6、7、8 月份,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 55.1%。早霜期始于 8 月下旬,晚霜期終于翌年 6 月上旬,年平均無霜期 80 天左右。夏季以東風、東北風為主,春、秋兩季以西風、南風為主,冬季主要以西北風最多,年平均風速 0.9m/s。
9.水文水系
濕地公園內水系主要由流經該區域的激流河一級支流烏魯吉氣河與阿龍山河,以及激流河二級支流乃大烏魯河和眾多未命名的溪流組成。
烏魯吉氣河:由阿龍山河與乃大烏魯河在阿中林場交匯后,在先鋒林場再與塔拉河交匯而形成, 由東向西流經阿中、先鋒、烏力吉 3個林場匯入激流河,全長約 26.45km,平均河寬 18 米。
阿龍山河:發源于阿龍山森工公司生態功能區阿北林場,由東向西流經阿北林場匯入烏魯吉氣河。全長約 33.83km,一般河寬 12 米。
乃大烏魯河:發源于阿龍山森工公司生態功能區阿中林場,由南向北流經阿中林場匯入烏魯吉氣河。全長約26.17km,一般河寬 13 米。
水量來源主要是區域內的積雪融水和夏汛集中在 7、8 月的降雨, 一般豐水年內不易出現特大洪峰,但如遇降水集中而且量大的年份,也會出現特大洪峰。12 月至次年 4 月, 因地表徑流基本停止,河流便出現斷流或連底結凍,為穩定封凍期,土壤凍結 2?3 米,深的達到4?5 米,部分地區有永凍層。濕地公園內的河流河床基本穩定,沒有較大水土流失跡象,植被保持良好, 流水水質優良,沒有污染,符合生活用水標準。
10.土壤
根據《中國東北土壤》區劃,敖魯古雅濕地公園屬寒溫帶大興安嶺北部森林土壤地區,原是針葉林棕色針葉林土地帶。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北部山地凍結棕色針葉林土。其地帶性土壤為棕色針葉林土、灰色森林土和黑鈣土。非地帶性土壤主要為草甸土、沼澤土。
棕色針葉林土又呈棕色泰加林土。包括典型棕色針葉林土、生草棕色針葉林土、表潛育棕色針葉林土和粗骨棕色針葉林土等 6 個亞類;灰色森林土,其上分布著興安落葉松、白樺、山楊林;黑鈣土,面積甚小,僅見于干旱陽向坡頭地帶,其上分布著線葉菊等。非地帶性土壤有草甸土,基本為沼澤化草甸土,其上主要生長著苔草、小葉章沼澤植被。
11.動植物資源
濕地公園具有森林生態系統、沼澤生態系統和河流生態系統等多種類型生態系統,濕地公園范圍內森林與河流交錯分布,孕育了濕地公園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物種濕地公園內森林茂密,灌木連片,植被茂盛,河流縱橫,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棲息和繁殖條件。共分布脊椎動物 296 種,包括獸類 6目16 科 51 種,鳥類 16 目 44 科 207 種,爬行類 2 目 3 科 6 種,兩棲類 2 目 4 科 6 種,魚類 5目 8 科 26 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紫貂、原麝、貂熊、駝鹿、金雕、黑嘴松雞等13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猞猁、棕熊、水獺、馬鹿、雪兔、蒼鷹、雀鷹、燕隼、花尾榛雞、雪鸮、烏林鸮、哲羅魚、細鱗魚、極北鯢等56種。
公園內樹木茂密,植被覆蓋率較高,水系呈網狀,雨量充沛,生態系統內群落分化明顯,具有灌喬木群落、河流水生植被、河漫灘濕生植被等,物種豐富度高,生態系統穩定,生物鏈完整。有高等植物110科316屬653種,其中苔蘚植物有33科52屬74種,蕨類植物10科14屬21種,裸子植物2科4屬5種,被子植物65科246屬553種;菌類有8目33科115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浮葉慈姑、草蓯蓉、興安杜鵑和大花杓蘭4種,內蒙古自治區級保護植物有 23 種:問荊、蕨、金蓮花、短瓣金蓮花、芍藥、費菜、小葉金露梅、黃芪、興安柴胡、細葉益母草、薄荷、狹葉沙參、長柱沙參、輪葉沙參、紫斑風鈴草、澤瀉、小黃花菜、毛百合、細葉百合、玉竹、手掌參、角盤蘭和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