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內蒙古綽爾大峽谷國家級森林公園(以下簡稱森林公園)地處大興安嶺山脈北段南緣東麓,位于內蒙古綽爾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總面積為21191.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6.75%。行政區劃隸屬內蒙古牙克石市和扎蘭屯市。其中:牙克石市境內20315.00公頃、扎蘭屯市境內876.00公頃。
森林公園范圍:巴升河林場86林班;河中林場45、46、51~58、60~66、70~108、112~125林班;一支溝林場1、2林班。共計73個林班。
森林公園地理坐標:東經120°52′10″~121°17′31″,北緯47°43′26″~47°56′35″。
二、地質地貌
㈠ 森林公園所屬地貌區
森林公園位于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南坡,以中、低山為主。地勢起伏相對較大,呈“V”字形地,莫克河峽谷東西走向,橫貫整個森林公園貌。海拔在702~1355.3米之間,平均海拔993米。境內最高點為阿古拉峰,海拔1355.3米,位于森林公園北部邊界線上,河中林場76、108林班與一支溝林場87林班交界處。最低點在森林公園東部莫柯河與綽爾河交匯口處(河中林場65林班),海拔為702米。相對高差為653米。
㈡ 地質構造和地質年代
森林公園內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征是以華夏構造體系及新華夏構造體系為主,新華夏系構造改造、復合并包容了華夏系構造,使全區地質構造形態錯綜復雜。地質發展歷史經歷了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時代五個主要時期,自元古界以來的各期構造活動對本區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形成了多組構造交錯發育,火山和巖漿活動強烈的構造特征。
三、土壤
森林公園受氣候、地形、水文、母質特點的影響,土壤的地帶性結構簡單,多數地域的土層淺薄,粗骨性強,區域內面積最大的土壤為大興安嶺林區典型的地帶性土壤為棕色針葉林土,其次為暗棕壤、灰色森林土、草甸土和沼澤土等。
成土母質多為母巖風化后的殘積物和坡積物。由于母巖抗風能力較強,且以物理風化為主,所以土層淺薄,除花崗巖風化后多砂礫外,其余多含角礫和石塊。局部地區母質有冰積物,在二階臺地上,母質為砂礫或粘土沉積物。
四、氣候
㈠ 森林公園所屬氣候區
森林公園地處大興安嶺山地寒溫帶濕潤森林氣候區的南緣,并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的一些特征。總的特點是: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短暫多雨,四季和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短。
㈡ 年氣溫變化和無霜期
全年氣溫偏低,四季明顯,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3.4℃。1月份平均氣溫為-24.9℃,極端最低溫度為-44.1℃,七月份平均氣溫為16.2℃,極端最高氣溫37.2℃。早霜期一般為9月中旬,晚霜期一般為6月中旬,無霜期為100~110天,植物生長期約110天。
㈢ 光照條件
森林公園所在區域年均日照時數2647.5小時。
㈣ 濕度狀況
森林公園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年蒸發量為1041.2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0%。季風對森林公園內降水量的分配影響很大,使月、季、年各時段降水量出現明顯差異。春季為半干旱期,風大,濕度小,蒸發量大;夏季為濕潤期;秋、冬季為濕潤或半濕潤期。
㈤ 降水情況
森林公園內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且60%集中在6~8月份。區域降雪自9月下旬至翌年5月中旬,年積雪天數為200天左右,積雪厚40~60厘米。
㈥ 風
森林公園主要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風速2.7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25.7天。終年西風和西北風,特別春旱多大風。
五、水文
㈠ 河流
森林公園內主要河流有綽爾河和莫柯河,莫柯河是綽爾河的支流,綽爾河是嫩江主要支流之一。
1.綽爾河
綽爾河發源于綽源林業局育林林場境內,向東南流經興安盟扎賚特旗,匯入嫩江,全長約470公里,流域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在綽爾境內全長70余公里,綽爾河流經森林公園東部,境內長度為7.88公里。綽爾河平均寬35米左右,平均深度2.5米左右。流域降水集中在7、8兩月,年平均流量為54.1立方米/秒,年徑流量達21.6億立方米。因冬季上游融雪少,春汛不明顯。
2.莫柯河
莫柯河發源于綽爾林業局五一林場境內,向東流經河中林場匯入綽爾河。該河由西向東貫穿森林公園,在森林公園境內長度為34.86公里。河寬8米左右,平均水深1米左右,年平均流量為24.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達2.8億立方米。流速隨季節變化較大,河道彎曲,平坦之處,易發生河流改道,進而形成圈河。
流域內林草豐茂,植被良好,無水土流失現象,河流含沙量甚小,水質優良,無污染,宜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㈡ 地下水
森林公園森林覆被率高,基巖廣布,裂隙發育,為地下水貯運轉移創造了條件。由于區域內降水豐沛,小溪密布,地下水補給來源充足,而且地下徑流較通暢,在水的強烈交替過程中,涌水量大,水質優良。境內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其特點是埋藏淺、易成井,水量大,水質好。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
六、森林植被
森林公園地處大興安嶺林區腹地,屬寒溫帶針闊混交林帶,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地帶性植物為興安落葉松,其次有白樺、山楊、蒙古櫟、甜楊、黑樺、柳樹類等。其中:落葉松面積為10426.00公頃,占森林公園總面積的49.2%;白樺次之,面積為6497.00公頃,占森林公園總面積的30.7%;山楊、柞樹、甜楊、黑樺、柳樹類等分布面積較小。
森林公園植物資源豐富,高等植物共有778種,分屬于126科、364個屬。植物區系屬泛北極植物區,歐亞森林植物亞區,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且深受東北植物區系的影響,同時有部分蒙古植物區系和華北植物區系成分滲透。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成分主要代表種有興安落葉松(Larix gmelini)、興安烏頭(Aconitum ambiguum)、黑樺(Betula dahurica)、毛百合(Lilum dahuricum)、興安翠雀(Delphinium hsinganense)、柴樺(Betula fruticosa)、興安柴胡(Bupleurum sibiricum)、輪葉貝母(Fritillaria maximowiczii)等。東北植物區系成分主要代表植物包括山楊(Populus davidiana)、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東北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輪葉馬先蒿(Pedicularis verticillata)、小葉樟(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紫花鳶尾(Iris kaempferi)等。蒙古植物區系成分主要代表植物有主要代表植物有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細葉蓼(Polygonum angustifolium)、狐尾蓼(Polygonum alopecuroides)、旱麥瓶草(Silene jenisseensis)、芍藥(Paeonia lactiflora)、大花翠鳥(Delphimium grandiflorum)、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草蕓香(Haplophyllum dauricum)、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芯巴(Cymbaria dahurica)、長柱沙參(Adenophora stenanthina)等,以上這些植物多為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伴生種,有些種也可見于草原化草甸。華北植物區系成分在森林公園也有一些滲入,主要種類有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等。
森林公園內共有保護植物共有22種。其中: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11種,其中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1種,為興安杜鵑(Rhododendron dauriccum)、杓蘭(Malaxis monophyllos)、輪葉貝母(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wyn)、斑花杓蘭(Cypripedium guttatum)、草蓯蓉(Boschniakia rossica)等。自治區Ⅱ級保護野生植物有東北巖高蘭、桔梗、越桔、篤斯越桔、手掌參、芍藥、興安翠雀花、興安升麻、山丹(細葉百合)、草蓯蓉和大花杓蘭共計11種。
七、野生動物
森林公園不僅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而且還孕育著大量的野生動物資源。據調查統計,共有脊椎動物275種,分屬于34目71科。其中哺乳動物6目15科43種,鳥類17目39科193種,兩棲動物2目4科7種,爬行動物2目3科5種,魚類7目10科26種。
森林公園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4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8種,分別為原麝、紫貂、貂熊、中華秋沙鴨、金雕、黑嘴松雞、白鶴、丹頂鶴;國家Ⅱ級保護動物36種,其中哺乳類4種,鳥類31種。
八、成立時間
2013年1月,綽爾林業局成立了綽爾森林公園籌備處,負責森林公園日常工作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申報工作;
2015年12月31日,《國家林業局關于準予設立內蒙古綽爾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行政許可決定》(林場許準[2015]2121號)文件,批準成立內蒙古綽爾大峽谷國家級森林公園。
2016年4月1日,內蒙古綽爾林業局設立綽爾大峽谷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處,全面負責公園規劃、管理、保護、科研、對外宣傳等工作。
景區景點建設現狀:綽爾森工公司先后共投資1000余萬元,修建完成長1400米木棧道、400平方米的觀光旅游攝影平臺,在釣魚臺景區修建了320平方米的管理房及附屬設施,森林公園管理處改建了1500平方米的辦公樓,改建完成960平方米“森林人家”用房。森林公園主要景點有:1.莫柯河峽谷,2.綽爾河峽谷,3.石柱群,4.石塘林,5.杜鵑?石海,6.阿古拉峰,7.盛夏“冰川”,8.老雕窩,9.釣魚臺,10.獅龜崖,11.子牙居,12. 火山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