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道嘎國家級森林公園 1997 年籌建,1999 年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成立,2000 年正式開園運營。目前是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森林公園多為中低山丘陵地形。平均海拔為 940 m 左右,平均坡度 15°,坡度較緩,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地質結構由古生代結晶巖中的花崗巖、片巖、頁巖等組成,其成土母質主要為殘積、坡積和沖積母質。在此母質上發育成地帶性土壤為棕色針葉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非地帶性土壤為草甸土和沼澤土。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短暫而溫熱,春秋相連,秋季降溫快,初霜早。水資源分布廣泛,地表水資源十分豐富,河網密布,主要河流有南部的莫爾道嘎河、北部的激流河和西部的額爾古納河。森林公園地處寒溫帶針葉林和溫帶闊葉林過渡地帶,地帶性植被為寒溫型針葉林,區系組成上相對較為簡單。植物區系成分以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為主。森林公園內動物地理區系隸屬于古北界、東北區、大興安嶺亞區,野生動物種類十分豐富。森林公園向南可達呼倫貝爾大草原,向北可達我國最后一塊未開發的寒溫帶原始森林;向可達額爾古納河,向南可達得耳布爾、根河、拉布達林,東臨金河,地理位置優越。該公園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游、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游、中俄界河游路線上的一個重要端點。
一、地理位置
莫爾道嘎國家級森林公園(以下簡稱森林公園)位于大興安嶺西北麓。森林公園分布于莫爾道嘎林業局勝利林場、東沿江林場、西沿江林場、江畔林場、太平林場、安格林林場、豐林林場、新青林場、永紅林場、河口林場和激流河林場境內,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地理坐標:東經 120°00′19″——120°58′44″,北緯 51°03′17″——52°08′05″,森林公園總面積為 148324公頃。
二、地質概況
森林公園內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征是以華夏構造體系及新華夏構造體系為主,新華夏系構造改造、復合并包容了華夏系構造,使全區地質構造形態錯綜復雜。地質發展歷史經歷了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時代五個主要時期,自元古界以來的各期構造活動對本區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森林公園多為中低山丘陵地形。平均海拔為 940 m 左右,平均坡度為 15°,坡度較緩,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最高峰大黑山海拔 1404.7m,位于豐林林場境內;最低海拔 417m,位于河口林場與奇乾林業局交界,靠近額爾古納河處。
三、土壤
森林公園地質結構由古生代結晶巖中的花崗巖、片巖、頁巖等組成,其成土母質主要為殘積、坡積和沖積母質。在此母質上發育成地帶性土壤為棕色針葉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非地帶性土壤為草甸土和沼澤土。棕色針葉林土廣泛分布在中低山的不同坡位、坡向上;灰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
四、氣候
該森林公園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為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短暫而溫熱,春秋相連,秋季降溫快,初霜早。年平均氣溫-3.2℃,極端最高氣溫 36.6℃,7 月平均氣溫 27.2℃;極端最低氣溫-46.2℃,北部激流河極端最低氣溫可達-50℃。年平均日照 2614 小時,年平均降水量 355 毫米,多集中于夏季(6—8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0—70%。冬季水量雖少,但積雪可達 200 天左右,由于風吹作用,使積雪分布不均勻;平均水面蒸發量 724 毫米,最大年蒸發量 865 毫米(1965 年),最小年蒸發量 606.0 毫米(1962 年);無霜期為 80—100 天左右,早霜在 8 月下旬出現,晚霜一般在 6 月上旬結束;全年主風方向為西北風,年平均風速為 2.5 米/秒。對于愛好攝影的朋友來說,5月上旬和 9 月中旬為最佳季節。
五、水文
該森林公園水資源分布廣泛,地表水資源十分豐富,河網密布,主要河流有南部的莫爾道嘎河、北部的激流河和西部的額爾古納河,形成了區內土地肥沃、水旱無虞、宜林宜農的三個河谷地帶。其中莫爾道嘎河由南向北縱貫全局流入額爾古納河,全長約 95km,其支流有別拉亞河、多不庫賽河、古納河和阿克薩河。激流河貫穿全區從東北往西南后轉向西北,注入額爾古納河,境內全長約85km,其支流有安格林河和吉嶺大河等。額爾古納河東岸谷地南起平安島、北到激流河口,長約70km。地下水類型為 HCO3′-SO4"-K-Na′-Ca"型,對砼無腐蝕性。
六、森林植被
該森林公園地處寒溫帶針葉林和溫帶闊葉林過渡地帶,略偏于寒溫帶針葉林,地帶性植被為寒溫型針葉林,區系組成上相對較為簡單。植物區系成分以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為主,如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越橘等,并混有少量蒙古植物區系成分。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 94.59%,森林生態系統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
森林公園共有野生植物 858 種,隸屬于 155 科 476 屬,其中低等植物 152 種,隸屬于 35 科 106屬,主要包括藻類植物(65 種)、大型真菌(200 種);高等植物 706 種,隸屬于 120 科 370 屬,主要包括苔蘚植物(167 種)、蕨類植物(12 種)、裸子植物(5 種)、被子植物(522 種)。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3 種,即鉆天柳、浮葉慈菇、東北巖高蘭,內蒙古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11 種。森林公園內經濟植物資源有 148 種,野生食用菌 52 種,除木材外,按其經濟用途可劃分為:藥用植物資源、纖維飼料植物資源、淀粉植物資源、單寧植物資源、芳香油植物資源、油料植物資源、農藥植物資源、飲料植物資源、色素植物資源、果酒植物資源、食用菌資源。
七、野生動物
森林公園內動物地理區系隸屬于古北界、東北區、大興安嶺亞區,該森林公園的野生動物種類十分豐富。在獸類中,有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泰加林)特有種 8 種,它們也是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稀有種或瀕危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獸類 3 種(紫貂、貂熊、原麝),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獸類 6 種。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 8 種(黑鸛、金雕、白尾海雕、玉帶海雕、黑嘴松雞、白頭鸛、丹頂鶴、白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35 種。
經調查研究確定,迄今有 329 種脊椎動物,分屬于 33 目 71 科,占內蒙古脊椎動物總數的 46.2%。其中獸類 56 種,隸屬于 6 目 14 科 35 屬,占內蒙古獸類總數的 40.6%,占中國獸類總數的 8.8%;鳥類 227 種(11 亞種),隸屬于 16 目 40 科 120 屬,占內蒙古鳥類總數的 54.6%,占中國鳥類總數的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