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圖里河國家濕地公園與2013年由國家林業局《關于同意天津武清永定河故道等131處濕地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的通知》(林濕發[2013]243號)批復建設,2019年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2019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情況的通知》(林濕發[2019]119號)批復驗收通過正式掛牌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2021年經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批準,將伊圖里河國家濕地公園列入自治區重要濕地名錄。
伊圖里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伊圖里河林業有限責任公司生態功能區內,隸屬于呼倫貝爾牙克石市,濕地公園橫跨伊東、大其拉哈、覺茍荀、喀喇其四個林場,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21°33′56″~122°15′17″,北緯50°36′48″~50°45′14″之間,總面積14850.56公頃。公園內景色優美,擁有原生態的北方山區濕地景觀,伊圖里河不僅孕育了大面積的濕地,也孕育了伊圖里河獨特的地域文化。豐富的資源條件是創建國家濕地公園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生態依托,是極為重要的創建優勢。濕地公園生態環境保護完好,河流和湖泊縱橫交錯,水質清冽,綠樹蔥蔥,迷人的濕地風光與碧波林海交織出一幅秀美的山水畫卷,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天堂。
氣候
伊局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寒冷而干燥;夏季受季風及暖濕氣流影響,短暫且多雨。四季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5.3℃,極端最高溫度為36℃,極端最低溫度為-52℃;春秋季節晴天多,光照充足,日照率達60-70%。全年日照時數為2615h,年平均積溫1308.9℃;年均降水量437.4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51%-60%,年均相對濕度為70%,4、5、6月份相對濕度較小,無霜期約90d;夏季以東風、東北風為主,春、秋兩季以西風、南風為主,冬季主要以西北風最多,年平均風速2.1m/s。
水文
伊局境內的河流屬于額爾古納河水系和嫩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伊圖里河和克一河,流經濕地公園的河流為伊圖里河。
伊圖里河:屬額爾古納河水系,發源于大興安嶺主脈西坡喀喇其林場,全長75km,從東向西流入圖里河。在該局流程為63km,河寬為10-30m,水深為1.0-1.5m,平均流速為0.5-1.0m/s,年水位變幅在0.5-1.0m之間。
克一河:屬嫩江水系,發源于大興安嶺主脈東坡喀喇其林場,流經庫布春、銀阿林場,向東流入甘河。全長157km,河寬10-30m,水深0.5-1.0m,平均流速0.7-1.0m/s。
地質地貌
伊圖里河濕地地貌的構成主要是中生代時期末、第三紀早期具備雛形。中生代末期以前本區出現強烈褶皺、斷裂和火山噴發,加之西伯利亞板塊與中國板塊擠壓、相撞,大興安嶺褶皺帶進一步上升,形成新華夏隆起帶和階梯式斷裂帶構造活動。新生代時期,早期第三紀大興安嶺隆起帶,繼續穩步上升,受長期侵蝕和剝蝕,使本區出現新褶皺、大斷裂,火山噴發激烈,河流出現多處斷裂帶,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及其爾后,由于氣候條件曾發生較復雜的變化,在地殼的內、外力綜合作用下大興安嶺繼續緩慢上升,發育成大興安嶺山脈和斷裂帶及河谷地帶。內蒙古伊圖里河重要濕地屬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區域內地貌以中、低山為主,起伏不大,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向,地形東高西低,海拔高度 在694m--1309m之間,最高海拔為1309m,位于庫布春林場南部,最低海拔為694m,位于伊東林場西南部,坡度一般在10°-20°之間,平均坡度為15°左右。其巖性組成以泥盆系和石炭二迭系為主,主要母巖有花崗巖、石英粗巖、安山巖、玄武巖、砂巖等。
土壤
伊圖里河濕地內土壤共分4個土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棕色針葉林土、黑鈣土,非地帶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澤土。棕色針葉林土是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主脈兩側從海撥700m的溝谷到1300m高山的興安落葉松和白樺林下;草甸土一般分布在河流兩岸二階臺地上或向陽山坡山麓;河流兩岸及溝谷溪旁分布著草甸土和沼澤土,土壤肥沃,養分充足,生產力較高;南坡荒地上有黑鈣土分布,面積較少。
植被
伊圖里河濕地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植被由低溫、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以禾本科、菊科與豆科為主,群落結構簡單,一般僅有一或二層,季相更替頻繁而鮮明。
濕地內的主要植物區系成分有世界分布成分、西伯利亞植物成分、長白山植物成分、蒙古植物成分和華北植物成分等,以西伯利亞植物成分為主,植物區系組成上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既具有森林植被特征,又具有草原植被特征。濕地內植被是以木本植物為主體,以興安落葉松、白樺為主要樹種。在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下,由于立地條件不同,森林植被的分布狀況雖各有差異,但在植被的垂直分布上,基本上由三個植被帶構成。
(1)海拔1100m以上的地帶植被
海拔1100m以上分布著大面積的偃松和興安落葉松針葉林帶,地帶內植物群落類型單一,立地條件差,隨著海拔高度增加,林分郁閉度逐漸降低,以至呈疏林狀態。主要植被有偃松、大葉杜鵑、越桔、杜香、莎草及禾本科雜草、苔蘚等。
(2)海拔850-1100m地帶植被
海拔850-1100m分布著以興安落葉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帶,在向陽地帶混生少量的山楊林,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白樺、山楊等闊葉樹占有一定比重。植被主要有杜鵑、赤楊、繡線菊、刺玫果、懸鉤子、杜香、越桔、地榆、紅花鹿蹄草、鈴蘭、舞鶴草等。
(3)海拔850m以下地帶植被
海拔850m以下為草本植物組成的草甸及灌木帶。草本植物主要有苔草、紅花鹿蹄草、大葉章等,多數地面覆蓋有苔蘚層。河流沿岸分布有白樺、甜楊、鉆天柳及落葉松純林。其間尚有叢樺、赤楊、紅瑞木、稠李等。
生物多樣性
伊圖里河濕地植物區系多以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為主,另外,有少量長白山植物區系和蒙古植物區系。據調查及相關資料統計,濕地內共有植物 81 科 248 屬 465 種,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種興安杜鵑。其中苔蘚植物6種,隸屬于6科6屬,占伊圖里河濕地野生植物總數的1.29%,苔蘚植物雖然只占植物總數的1.29%,但是在濕地內存在大面積的苔蘚植物,說明苔蘚植物大量存在與本地區氣候條件有密切聯系,常見苔蘚植物主要是泥炭蘚。地衣植物10種,隸屬于9科9屬,占野生植物總數的2.15%;蕨類植物10種,隸屬于5科5屬,占野生植物總數的2.15%;裸子植物4種,隸屬于2科3屬,占野生植物總數的0.86%,裸子植物只占區內植物總數的0.86%但分布廣泛,數量多面積大,也是濕地內分布最普遍的植物之一,主要以興安落葉松為最為常見。被子植物435種,隸屬于59科225屬,占野生植物總數的93.53%。顯然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其中包括白樺、越桔柳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999)的植物有1種,為鉆天柳。